專題 > 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千變萬化的高山地貌
31項
每頁顯示 20 40 80 頁次:1/1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位於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範圍達一百七十萬公頃。它地處東南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三江並流」的範圍整體分為八大片區,分別為高黎貢山片區、白茫——梅里雪山片區、哈巴雪山片區、老君山片區、雲嶺片區、紅山片區、老窩山片區及千湖山片區,分散於雲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僳族自治州內。這裡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區內高山雪峰密佈,海拔呈垂直分佈,從七百六十米的怒江乾熱河谷到六千七百四十米的卡瓦格博峰,當中有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等地貌變化。

P040294
P040294 RM
村民以人揹馬馱方式進入西藏察瓦龍,香格里拉,怒江石門關,云南省
P015134
P015134 RM
瀾滄江橋門遺址,雲南西雙版納
P011299
P011299 RM
遊客們在金沙江漂流後在江邊扎營。云南麗江
P011289
P011289 RM
金沙江漂流,與激流搏鬥的排槳船,雲南麗江
P009383
P009383 RM
空拍瀾滄江峽谷。雲南省
E012324
E012324 RM
金沙江大拐彎,雲南麗江
E023631
E023631 RM
瀾滄江的月亮灣。雲南迪慶德欽
P009418
P009418 RM
在怒江用溜索過江的人,溜索是連接怒江兩岸的橋樑之一,過江的人從溜索上滑過,雲南
P009435
P009435 RM
洶湧的金沙江闖進虎跳峽,雲南麗江
P021573
P021573 RM
險峻的虎跳峽步道,雲南麗江
P011325
P011325 RM
怒江上的伸臂木橋,西藏
P011324
P011324 RM
怒江江邊陡峭的山路,行走在怒江峽谷中。西藏自治區
P009434
P009434 RM
牧羊人趕著羊群過瀾滄江上的羊咱鋼纜索吊橋,瀾滄江上的羊咱鋼纜吊橋,給當地人往來及放牧帶來了極大方便,雲南
E008319
E008319 RM
梅里雪山的白塔。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
P020425
P020425 RM
位於金沙江畔的寶山石頭城的納西族人,寶山石頭城交通不便,當地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麗江雲南
P009415
P009415 RM
當地農民以人背肩拉方式將耕地整平播種,因缺少耕牛,人就代替耕牛將犁好的地整平,播種糧食,瀾滄江峽谷雲南
P009411
P009411 RM
茨中教堂內有不少藏族、納西族、僳族的天主教教徒,瀾滄江峽谷雲南
P009410
P009410 RM
茨中教堂(法國天主教堂),1921年,中西建築風格合壁的茨中教堂竣工,成為天主教雲南鋒區主教堂,瀾滄江峽谷雲南
P009419
P009419 RM
跨過怒江上的鋼纜吊索橋,雲南
P009389
P009389 RM
滇藏公路旁的金沙江月亮灣,對岸是四川得榮縣,云南省
P040291
P040291 RM
四川甘孜得榮,馬幫行走路道,旁邊是金沙江
P039994
P039994 RM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羅雪山,傳教士進入怒江區的必經之路。
P019314
P019314 RM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瀾滄江源頭區的一條峽谷內的巨大瑪尼石。
P022103
P022103 RM
瀾滄江一帶的梯田,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
E007771
E007771 RM
雲南,怒江兩岸的千腳樓
E016151
E016151 RM
雲南麗江納西族金沙江虎跳峽,納西語稱“撫魯阿倉過”,撫魯為銀石山,阿倉過為阿倉峽,全稱為銀石阿倉峽。它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銜接部及滇西北橫斷山和滇東高原區兩個地貌形態組合區域交界地帶
E027753
E027753 RM
雲南怒江
E036552
E036552 RM
用溜索過河的傈僳族村民,雲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E000128
E000128 RM
雲南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兩個傈僳族女子身背籮筐不顧危險地用溜索橫越怒江。
P022251
P022251 RM
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瀾滄江旁的梯田。
P001193
P001193 RM
雲南怒江第一灣,怒江流經貢山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懸岩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余米後,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在這裏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為怒江第一灣。
31項
每頁顯示 20 40 80 頁次:1/1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認識我們  |  使用協議  |  私隱保護  |  聯絡我們  |  常見問題  |  誠聘英才
© Hong Kong China Tourism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版權所有,不得轉載